寒假过半,佳节将至,同学们的假期过得如何?去年今日,我们沉浸在对新冠疫情的恐慌中,随着一年间国家对疫情的有力防控,疫情逐渐远去,后疫情时代正悄悄拉开帷幕。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马上就要翻开新一页的2021年,心理老师为大家送上一份心理防疫礼包,希望大家扫落心尘,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的一年。

Q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如何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
疫情的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疫情也让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现在抽烟、随地吐痰的人少了,大家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呼吸道、胃肠道疾病也明显减少。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疫情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在网上同样可以处理很多事情,还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疫情也增进了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多了一份嘘寒问暖和被文字记录下来的温情,也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Q2:作为学生,有时居家网络学习会感到烦躁,要如何调整好情绪?
首先,要接纳网络学习确实客观存在一些不方便的情况;
其次,面对负面情绪,要学习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当网络学习让你感到压力满满时,可以尝试去发现这件事比较积极的一面,比如,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上网学习,相比自己一个人增添了很多乐趣,并且维系了原本因为距离冷却的关系;在学习操作新的上课软件,也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虽然线上的交流不比线下沟通便利,但也因此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向周围的人寻求支持,把你的感受向老师、家长或好友倾诉,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向他们寻求帮助;
第四,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度运动、睡眠充足,都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
Q3: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的藏族学生,怎样安抚父母长辈?
今年的疫情阻挡了我校藏族学生回家的脚步,也有很多学生跟随父母选择就地过年,面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舍小家为大家,身体力行地为国家疫情防控做着贡献。为了缓解父母家人的焦虑和牵挂,请给他们送去一份“精神年货”吧。
第一,说隐情:向家人说明自己做出如此艰难决定的原因,心中的无奈与不舍;第二,勤分享:多多和家人通电话报平安,试着用照片和视频等方式给父母家人分享在异地的饮食起居和生活点滴,让时刻关切你的他们安心你能够照顾好自己并过得幸福;第三,有事做:可以让父母在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比如看电视、种花草、听音乐修身养心,分散一些注意力可以更轻松;第四,多探望:请家乡的朋友亲人多去家里转转,和父母聊聊天。
Q4:目前寒假已经过半,去年因疫情影响,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花了很长时间,好担心今年成绩会下滑。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寒假的到来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减少人员流动提供部分保障。作为家长也要迎来春节假期,可以提前与孩子一起规划新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力求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要知道充分的规划会有效缓解孩子和家长双方的焦虑和压力。
此外,可以思考之前学习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心理和实操上建立起对新学期课程的适应度,对可能的困难有一个心理预期和备案。
Q5:家人最近有些放松,经常出去逛,还说没事没事,我很紧张,该怎么劝他们?
完全不出去确实容易“闷得慌”,特别是在佳节来临之际,可以建议家人适当减少外出,错峰出行,出门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回家后要将外套等衣物挂在通风处,及时洗手消毒。对于自己的恐慌情绪,也要学会放松,警惕但不需要过度紧张。
Q6:新冠疫情一直此起彼伏,打乱了日常的生活节奏,何时是个头啊?
持续的高压之下,我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影响生活节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经过2020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有了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每个人都在进步,都在和新冠病毒做斗争;现在我国已经能够把小范围爆发的疫情控制在区域内,对病患的救治也有完备的方案和丰富的经验;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都很好地适应了这些变化;目前新冠疫苗已经成功研制并逐步开始接种,未来我们应对新冠病毒也会有更好的措施。
请记住,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继续。
Q7:疫情常态化下,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适应明天?
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没有新冠疫情,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比如环境污染、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但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我们的心情也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我们可以回顾去年疫情时期生活的变化,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缓解一下内心的焦虑,交换一下接下来的日常安排。请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能更好地适应明天。
Q8:有哪些官方渠道可以寻求心理解压?
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进一步满足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心理防护需求,天津市特开设学生阳光心理热线4001060525,为学生成长相关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热线可拨打寻求专业的帮助:


后疫情时代,请更勇敢地直面自己心灵空间,扫除尘霾,保留2020真诚的情感和真挚的回忆,在严肃对待防疫工作的同时,也要主动调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新的一年,在疫情常态化下,生活一样也可以充满阳光,人们也一样热爱而向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