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五月,抒写着时代的芳华。在学校党委的引领下,各支部扎实推进“和平夜话新成效 公能行动创新风”实践活动。师生们在“思语悦读”共读中,带给我们一本本有趣的书籍,以共读的形式引导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书籍带领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前行灯塔,青年应志存高远,担当复兴大任。立鸿鹄之志,砥砺追求理想信念。练过硬本领,投身伟大时代洪流。本期让我们跟随第六教工党支部党员、思政教师郑志萍老师和他的学生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起感悟习近平的青春故事与其中的深刻启示。

推荐理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19篇采访稿记录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青春岁月中,不负韶华,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推荐人——郑志萍(思政教师)、杨同学(高三2班)

作品简介:
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
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回应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书中的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改,正式出版图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中,体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后感触颇多。书中记载,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好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的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我希望能为像我一样的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无论所做何事,无论所处何地,我都希望实实在在地付出自己的力量
——2023届高三2班 杨同学

阅读片段
郑老师:嘉辉,马上就要高考了,感觉怎么样?
杨嘉辉:老师,我感觉忐忑而兴奋。忐忑于自己能否顺利通过高考这一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验;兴奋于经过了高考,我便能迈入社会,体悟更广阔的世界,能真正去实践一番自己心向往之的事业。
郑老师:你未来的理想是什么?
杨嘉辉:我希望能为像我一样的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无论所做何事,无论所处何地,我都希望实实在在地付出自己的力量。我不希望自己总是高居庙堂、坐而论道,我更希望自己能深入社会、脚踏实地。
郑老师:有理想有抱负!在你高中毕业临别之际,郑老师推荐你一本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这本书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接下来,我们一起向同学们分享其中“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的采访片段。
这篇采访稿的采访对象是王燕生,1951年生。北京市人大附中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住同一孔窑洞。
(杨)采访组:习近平和你们住在一个窑洞里,平时业余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郑)王燕生:平时劳动归来,我们就在窑洞里听收音机,有时候村里的同龄人来找我们说话。
我们平时在窑洞里看书,就用那种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来照明。有时我们也横七竖八地躺着聊天,唱《外国民歌200首》,当时那本书还有手抄本,我们学唱里面的歌曲。
近平带了很多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静静的顿河》,是四本硬精装的大部头,我借来看了一段时间,这也是我第一本认认真真、从头到尾读完的世界名著。2013年,我在网络上看到近平在访问俄罗斯的新闻报道,他提到了很多名著,其中就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郑)采访组:您觉得插队生活艰苦吗?这段知青岁月,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杨)王燕生:我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插队生活,对于我们这些知青来说,主要是体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我们像农民一样在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上劳动,缺吃少用,甚至还要为烧柴发愁。而对于近平来说,这还不是主要的,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比体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更大。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砺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近平所说的“过五关”当中的“思想关”。
(郑)采访组:能谈谈您对习近平说的“思想关”的理解吗?
(杨)王燕生: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插队下乡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
对近平来说,他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近平后来返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却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反而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近平这样的人——未必都是领导干部,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无论是不平凡的人,还是平凡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她而奋斗。所以,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美好的未来。
(郑)嘉辉,这本书送给你和2023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们。希望你们不论走到哪里,不负韶华,牢记使命,都记得在公能园奋斗的日子。加油!

撰稿:郑志萍、杨嘉辉(学生)杜志玲
朗读者:郑志萍、杨嘉辉(学生)
初审:思政教育中心 杜志玲
复审:寇艳